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公司动态

马牌机电:从设计到应用,跨运车如何实现重载与灵活的完美平衡?

在集装箱搬运场景中,重载能力与灵活操作看似难以兼顾:重载需要稳固的结构支撑,灵活则依赖轻便的转向与调控。跨运车通过从设计到应用的全链条优化,实现了两者的完美平衡,成为物流领域的 “全能选手”。

image.png 

设计层面的结构创新是平衡的基础。跨运车采用 “高强度钢 + 轻量化设计” 的复合结构,主车架与吊臂使用屈服强度达 800MPa 的低合金高强度钢,在保证承重能力的同时,较传统钢材减重 15%。吊臂采用箱型截面设计,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应力分布,既能承受 40 吨以上的重载,又能减少自身重量对灵活性的影响。底盘采用宽轴距设计,轮距达 3.5-4 米,配合多组承重轮胎分散压力,在重载时车身稳定性提升 30%,为灵活转向奠定基础。

image.png 

动力与传动系统的精准调控是关键。跨运车搭载大扭矩发动机与变量液压系统,通过智能动力分配技术实现 “按需输出”:重载起吊时,液压泵全功率运行,提供强大举升力;转向或低速穿梭时,自动降低输出功率,通过比例阀控制液压流量,让操作更轻盈。四轮转向技术更是灵活性的核心,通过电子控制系统协调前后轮转向角度,可实现原地 360 度转弯、斜向行驶,最小转弯半径仅 5 米,即使承载 40 英尺集装箱,也能在狭窄堆场灵活穿梭。

智能技术的实时适配强化了平衡能力。车身搭载的多组传感器实时监测负载重量、行驶速度和路面坡度,数据传至中央控制器后,自动调整悬挂刚度与吊臂角度。重载时,悬挂系统自动增加阻尼系数,减少车身晃动;转向时,吊臂自动收回至最小回转半径,避免与周围物体碰撞。激光定位与视觉导航系统则精准计算作业空间,在保证重载安全的前提下,规划最优转向路径,让灵活操作有章可循。

image.png 

应用场景的深度适配让平衡落地。在港口堆垛场景,跨运车通过 “重载模式” 将集装箱堆至 5 层高度,吊臂锁定高强度支撑状态;转场至货车装卸区时,切换 “灵活模式”,通过微调转向与吊具位置,在货车与堆垛间精准对接。操作人员可通过一键切换模式,让设备在重载稳定性与灵活操作性间无缝转换。

从材料创新到智能调控,从结构优化到场景适配,跨运车通过全链条技术创新,让重载与灵活从矛盾走向协同,成为现代物流高效运转的核心支撑。

  • 账号登录
社交账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