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运车的操作需兼顾精准性与安全性,其标准化流程涵盖作业前准备、核心操作及收尾工作三个阶段,每个环节都需严格遵循规范,确保集装箱转运与堆垛高效有序。
作业前的全面检查是避免事故的关键。操作人员需先环绕设备进行外观排查:检查轮胎磨损情况及气压是否在标准范围(通常为 8-10bar),确保轮辋无变形、轮毂螺栓紧固;查看门型车架焊缝有无裂纹,吊具框架及锁闭机构是否完好,液压管路接口处是否有渗漏痕迹。
进入驾驶室后,接通主电源,观察仪表盘指示灯是否正常,重点确认液压油温度、液位及制动压力在安全区间。随后测试关键功能:操作吊具控制手柄,依次检查升降、旋转(±90°)及侧移动作是否流畅,确认限位开关能在极限位置自动停机;测试制动系统,踩下踏板时行程应适中,驻车制动拉起后车身需稳固不动。
环境勘察同样重要。操作人员需确认作业区域无障碍物、积水(深度不超过 5cm)及无关人员,风力超过 10m/s 时需暂停堆垛作业。根据调度指令核对集装箱信息(箱号、尺寸、重量)及堆存位置,明确通道宽度是否满足转弯需求,避免因规划失误导致二次调整。
驶往抓取点时,需保持平稳行驶,空载时速不超过 15km/h。接近目标集装箱时降至 3-5km/h,通过吊具摄像头或目测对齐,使门型车架跨骑在集装箱正上方,停车后拉紧驻车制动,确保吊具与集装箱角件对位偏差不超过 10cm。
抓取过程需精准控制:缓慢下降吊具至距离集装箱顶面 30cm 处暂停,微调横向位置使锁头与角件对齐;继续下降至锁头插入,听到 “咔哒” 声后按下锁紧按钮,待仪表盘显示 “锁紧完成”(绿灯亮起),再以≤0.5m/s 的速度提升吊具。空箱需离地 1.2 米,重箱离地 0.8 米,避免行驶时碰撞障碍物。
转运阶段要匀速行驶,重箱时速不超过 10km/h,转弯前提前减速至 5km/h 以下,利用多轮转向系统完成最小半径(≤6 米)转弯。通过后视镜监控门架两侧,与周边堆垛保持至少 0.5 米安全距离,经过不平路面时降低速度,防止集装箱晃动。
堆存放置时,先将车身对准目标位,缓慢下降吊具至距离下层表面 20cm 处暂停,确认水平对齐后继续下降,通过缓冲功能减少冲击。待集装箱放置稳固,按下解锁按钮,确认锁头完全收回后,将吊具提升至 1.5 米安全高度,鸣笛示意作业完成。
作业结束后,将跨运车行驶至指定停放区域(需平整坚实),拉紧驻车制动,操作手柄复位至中位,关闭吊具电源。若长时间停放,需释放液压系统压力,关闭发动机并拔出钥匙。
最后进行检查与记录:清理吊具锁头杂物,检查轮胎、管路有无异常,在作业表上填写箱号、作业时间及设备状态,将异常情况及时上报。整理驾驶室物品,与下一班操作人员交接注意事项,确保信息传递无误。
整个流程需贯穿 “慢启动、稳操作、缓制动” 原则,通过标准化步骤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平衡,这既是对设备的保护,也是物流作业有序运转的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