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集装箱堆场的核心搬运设备,轮胎吊的工作流程围绕 “安全、高效、精准” 构建,从集装箱抓取到最终堆存,形成一套包含 5 个关键环节的标准化作业闭环。每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衔接,确保单箱处理时间控制在 3-5 分钟内,适配港口、物流园等高频转运场景。
作业前准备:设备状态与场地确认是安全作业的基础。操作人员需先完成设备自检:检查轮胎气压(标准 8-10bar)与磨损情况,确保无鼓包、裂纹;查看液压油液位与温度(正常 30-50℃),检查管路接口无渗漏;测试吊具升降、旋转(±90°)及侧移动作,确认限位开关能在极限位置自动停机;同时通过堆场管理系统获取作业任务单,明确待吊集装箱的箱号、位置及堆存目标区。若作业场地有积水(深度超 5cm)或障碍物,需先清理;风力超过 10m/s 时,需开启防风锚定装置,避免设备晃动影响承载。
移动对位:精准抵达待吊位置是高效作业的关键。轮胎吊通过多轮转向系统灵活行驶,根据任务单指引,以 5-8km/h 的时速驶向待吊集装箱。接近目标时,降至 3km/h 以下低速行驶,操作人员通过驾驶室全景视野与吊具下方的激光对位传感器,调整车身位置 —— 使吊具中心与集装箱中心偏差控制在 10cm 内。若待吊集装箱位于堆垛中层,需先将上层集装箱临时移至相邻空位(即 “翻箱作业”),此时需严格控制吊具升降速度(0.2m/s),避免碰撞周边集装箱。某港口数据显示,熟练操作人员的对位时间可缩短至 1 分钟,比新手快 50%。
抓取锁定:稳固夹持集装箱直接关系承载安全。对位完成后,操作人员操控吊具缓慢下降,使吊具四角的锁头对准集装箱角件孔。当锁头完全插入角件后,启动液压锁紧装置,3 秒内完成锁闭,同时称重传感器实时反馈货物重量 —— 若超过额定承载(如 45 吨级轮胎吊超重 10%),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切断起升动作。抓取空箱时,吊具离地高度控制在 1.2 米;抓取重箱时降至 0.8 米,防止起升过程中货物晃动。此外,锁闭后需停留 2-3 秒,确认锁头指示灯显示 “锁紧到位”,避免因锁闭不严导致集装箱坠落。
转运行驶:平稳输送至目标区域需平衡速度与安全。重箱转运时速不超过 10km/h,空箱不超过 15km/h,转弯前提前减速至 5km/h 以下,通过方向盘与转向手柄协同调整车轮角度,最小转弯半径可控制在 6 米内。行驶过程中,操作人员需持续观察周边环境,与堆场调度员保持无线电沟通,避开行人与其他设备(如集卡、叉车),与周边堆垛保持至少 0.5 米安全距离。若转运路线存在坡度(不超过 5°),需调整车速,避免液压系统负荷过大,确保集装箱始终保持水平状态,倾斜角度不超过 1°。
堆存落箱:精准放置完成作业是流程的最后环节。抵达目标堆存区后,操作人员根据堆场规划(如重箱放底层、空箱放高层,同批次集装箱集中堆放),调整吊具高度与旋转角度,使集装箱对准堆垛空位。落箱时采用 “慢降” 模式,速度控制在 0.1-0.2m/s,当集装箱底部距离下层集装箱(或地面)10cm 时,暂停 1 秒确认对位精度,随后缓慢放下。落箱完成后,启动吊具解锁装置,待锁头完全收回后,操控吊具上升至安全高度(1.5 米以上),驶离堆存区,准备下一循环作业。同时,操作人员需在管理系统中更新集装箱位置信息,确保堆场库存数据实时准确。
从作业前准备到堆存落箱,轮胎吊的工作流程通过标准化操作与智能辅助设备,实现了 “对位准、抓取稳、转运快、堆存精” 的作业目标。这套流程不仅保障了单次作业的安全高效,更通过各环节的无缝衔接,支撑起堆场单日数千箱的吞吐量需求,成为集装箱物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。